8月27日,工業(yè)和信息化部、國家發(fā)展改革委發(fā)出10號令,對此前公布的《汽車產業(yè)發(fā)展政策》中的“進口管理”部分做出修改。修改中最引人關注的條文,就是從9月1日起,不再執(zhí)行從2005年4月1日開始實施的《構成整車特征的汽車零部件進口管理辦法》。
有分析認為,這一措施是中國政府在進口汽車零部件爭端WTO部分敗訴后,所采取的相應措施。
國內媒體對此調整進行了大幅報道,但其中許多報道根本沒弄清楚怎么回事,就進行了錯誤的解讀。不少媒體都寫道:“進口汽車零部件關稅將從9月1日起降至10%”,“跨國汽車公司以CKD(散件組裝)方式造車將不再受限制,合資中高端車將受益,價格將降低”等等。
上述說法,是對國家政策的嚴重誤讀。其實,自2006年7月1日以來,進口汽車零部件關稅一直是10%,并不存在進一步降低的問題。至于散件組裝的造車方式一直都在進行,并沒有受到任何限制。更談不上什么合資中高端車受益,價格降低等問題。
“整車特征”是如何出臺的?
按照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承諾,2005年1月1日,中國如期取消了對汽車產品的進口配額管理,并在2006年7月1日把進口整車關稅降到25%的目標稅率,零部件關稅降到10%。中國政府忠實地履行了承諾。
2005年初,中國取消進口汽車配額管理后,海關總署和商務部發(fā)現(xiàn)汽車零部件進口增加太快,有些異常。經調查發(fā)現(xiàn),少數(shù)跨國汽車公司通過化整為零、分散進口等方式,以稅率只有百分之十幾的零部件報關進口整套汽車散件,然后在國內組裝出售,“變相逃稅”,進行不正當競爭。當時進口整車關稅是30%,成套散件按整車納稅。整車和零部件關稅存在著很大的稅率差。用低稅率的零部件分散進口成套散件,可以偷逃大量關稅,從而降低進口成本。這是一種通過非法手段實行的不正當競爭。
為了規(guī)范汽車零部件進口秩序,打擊非法拼裝等不正當競爭,保護企業(yè)守法經營,海關總署、國家發(fā)展和改革委、商務部、財政部出臺了《構成整車特征的汽車零部件進口管理辦法》,并從2005年4月1日起實施。
根據(jù)這一辦法,進口汽車零部件是否構成整車特征,有三條標準:一是進口全散件或半散件組裝汽車的;二是在《管理辦法》第四條規(guī)定的認定范圍內,包括進口車身(含駕駛室)、發(fā)動機兩大總成裝車的;進口車身(含駕駛室)和發(fā)動機兩大總成之一及其他3個總成(系統(tǒng))(含)以上裝車的;進口除車身(含駕駛室)和發(fā)動機兩大總成以外其他5個總成(系統(tǒng))(含)以上裝車的;三是進口零部件的價格總和達到該車型整車總價格的60%及以上的。第三項整車特征核定標準自2006年7月1日起開始生效。
由于對第三項標準的核定有不同意見,后來把生效日期延長到2008年7月1日執(zhí)行,但一直未執(zhí)行。
一些國外汽車廠商把中國告到WTO的,就是依據(jù)沒有執(zhí)行的第三項標準。他們認為這一條違反了中國加入WTO的承諾,把10%的汽車零部件關稅提高到和整車一樣高,限制了國外汽車零部件進口,違反了國民待遇原則。 而國家有關部門則認為,問題的核心不是國民待遇問題,而是偷逃國家關稅,并在中國國內進行不正當競爭的問題。
《管理辦法》完成了歷史使命
《構成整車特征的汽車零部件進口管理辦法》自2005年4月1日實施后,偷逃關稅、分散進口汽車零部件在國內組裝的現(xiàn)象,得到有效遏制,國內汽車零部件進口秩序得以規(guī)范。
目前,進口成套散件在國內組裝的車型,只有少數(shù)SUV和高檔轎車,每年的進口數(shù)量只有幾萬輛,僅占國產汽車產銷總量的千分之幾。這些進口的成套散件,全部是按照整車稅率,也就是25%繳納的關稅。這也是為什么一些高檔國產車價格比較高的原因之一。至于國內汽車企業(yè)進口的關鍵零部件,則一直是以10%的稅率繳納關稅。
實事求是地看,4年前推出的《管理辦法》,已經成功地發(fā)揮了作用,完成了其歷史使命。即使不再執(zhí)行,對國內汽車廠家進口成套散件或關鍵零部件,沒有任何影響。
至于中國遭遇敗訴的進口汽車零部件爭端,其實也是一個過時的話題,已經沒有什么實際意義。
目前,在中國生產的絕大多數(shù)外國品牌汽車,國產化率都很高,只需要進口少部分關鍵零部件。進口成套散件在國內組裝的只有少數(shù)幾款高檔車型。這些高檔車型屬于小眾消費,一年銷不了多少,再投資一條生產線來組裝,很不劃算。最近兩年,幾款以組裝為主在中國生產的高檔轎車,已經宣布停產,而改為直接從國外進口。一些已經建起了生產線的也在加快國產化,盡量減少對進口零部件的依賴。
《管理辦法》不再執(zhí)行后,采取分散進口的方式去逃避關稅,即使能成功逃稅,經濟上也不劃算。再則,按照《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》的相關規(guī)定,分散進口,偷逃關稅,被海關抓到,是要受到懲處的。沒有了《管理辦法》,還有《海關法》在起作用。
一旦某個跨國汽車公司因貪小利而冒險違法被抓到,其企業(yè)形象、品牌形象都將受到嚴重損害。權衡利弊,恐怕沒有哪一家汽車企業(yè)敢去公然違法。
在金融海嘯沖擊下,全球車市遭遇重創(chuàng)。在中國政府一系列就是措施鼓舞下,中國車市再次出現(xiàn)井噴,成為全球汽車增長的主要動力。中國市場也成為眾多跨國汽車公司的主要增長點,他們紛紛加大對中國市場的開發(fā)力度,力爭取得更多的市場份額。而其中重要的一項,就是在中國打造自己的零部件供應體系,提高國產化率,以便降低成本,提高競爭力。
一些跨國公司在中國的策略是:大部分車型在中國生產,少數(shù)高端車型原裝進口寶馬的3系和5系車型全部在中國生產,而7系和SUV則直接從國外進口奔馳奧迪等豪華汽車廠家也是這么做的。對于能夠買得起百萬元一輛豪華汽車的中國消費者,對價格的敏感程度并不高,他們寧可多花點錢,也愿意買一輛原裝進口的汽車。國產化后有可能賣的還不好。
有部分國內汽車生產企業(yè)擔心,一些國外企業(yè)仍有可能利用整車和零部件進口關稅稅率差鉆空子,恢復以前干過的分散進口,偷逃關稅。但相關政府部門則認為,只要加強監(jiān)管,就能避免死灰復燃。
出處:騰訊專稿 作者:張毅
張毅簡介:
張毅,新華社資深記者,新華社十大電視評論員之一、專欄作家。現(xiàn)在新華社中央新聞采訪中心工作.陜西西安人,法學碩士。
1987進入新華社,其間有五年半外派到香港為新華社搞經營,當過幾家公司的總經理。先后聯(lián)系過國家發(fā)改委、國家統(tǒng)計局、商務部、海關總署、中國貿促會、國防科工委、十大軍工集團等。
于1999年進入汽車報道領域,目前在《參考消息·北京參考》、《汽車雜志》、《國際航空報》等平面媒體,以及新華網(wǎng)等網(wǎng)站開辟有個人專欄。
上一篇:莫仕公司:“連接”中國汽車
版權所有:河南躍利電器有限公司 電話:0371-66938111/66930555 傳真:0371-67993537
地址:國家鄭州高新技術產業(yè)開發(fā)區(qū)長椿路11號 E-mail:yuelidianqi@163.com 郵編:450001